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

垃圾堆中的夢想觀後感

垃圾堆中的夢想觀後感


夢想,在熱情的音樂、開朗的笑聲中開始,場景始於厄蕊絲‧哈吉拉Eriss Khajira)導演充滿愉悅的大臉,故事始於東非丹多拉垃圾場Dandora dumpsite)。拍這部片,厄蕊絲‧哈吉拉,從心審視了她生活周遭的一切,那些在她生活經歷的人、事、物。

東非丹多拉垃圾場,有什麼特別的呢?該是有很多人依靠「垃圾場」過活吧!佔地六十英畝的丹多拉垃圾場,可以有什麼?什麼都有!有漫天飛舞的塑膠袋、色彩繽紛的衣物、還有很多來此覓食的大鸛鳥,更有教科書(片中人物)最愛的書!「就是很大的一個生活空間,不同平常的經驗而已」。有很多人在這裡過生活,依稀在聞到了食物在太陽曝曬下發出酸腐味的狀態下,談天說笑;依稀在被飄來塑膠袋打在身上時,唱唱嘻哈;依稀在不斷揮趕著臉上蒼蠅的同時,打打撞球。「只是他們的環境跟平常經驗很不相同而已」。這裡的年輕人,滿懷夢想希望有番大事業,這裡的中年人也有著專屬自己以及這個環境下的理想生活。

大家最開心的大日子,是聽聞大卡車會送來豐富的餐點的時候,那豐富的餐點是來自飛機上被遺棄的飛機餐。那些平常經驗裡會被拿來說嘴的、不甚美味的飛機餐,是他們最豐盛的大餐,而且他們需要在大老闆沒發現的時間縫隙中搶食。沒錯!垃圾場是有大老闆的,所有存放在垃圾場的一切歸大老闆所有,因此有人受僱大老闆,負責將所有的資源分類出來,集中處理。至於食物,先搶先贏囉!教科書更在後期為了生活受僱於大老闆,成為垃圾場的夜間保全,以確保大老闆的「財產」不會被偷走。

「就是很大的一個生活空間,不同平常的經驗而已」,觀影的同時,不斷在心中如此提醒自己。一個我很不熟悉、不習慣的生活空間,在以往的經驗中似乎教導著我需要對這樣的狀態,感到悲憫。在這部片裡,導演揭露了即使在一個群眾都感到不足,甚至匱乏的環境裡,人們還是可以擁有夢想,更有在這環境裡追尋夢想的方法及立基點。不禁反思著,究竟平常常被提及「同理心」以及「悲天憫人」該用在什麼樣的情境裡?這是否暗示著,如果「天助自助者」,應該就沒有什麼是貧乏、欠缺的生長環境?

影片裡活潑生動的配樂,似乎就搭配著導演的心情,雀躍不已。把畫面跟自己本身習得的舊經驗與音樂挑起的愉悅心情,產生拉扯,「就是很大的一個生活空間,不同平常的經驗而已」。這樣的影片結束在導演自己覺得應該打住的時候,一切渾然天成,沒有矯情做作,沒有消極,沒有悲憤,一切就是不斷的記錄生活周遭所發生的一切,一切就是這麼單純,以至於令我強烈感受到自己的複雜。一部記錄單純、感受無限的記錄片。

垃圾堆中的夢想